资源描述:
王如松教授给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的系统生态学高级讲座讲稿摘要,2007.9.20 1 绿韵红脉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生态学 王如松 提 纲 1.推进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工学和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普及 生态与生态学内涵 2.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服务、生态胁迫、生态响应和生态建设科学中国生态学 3.基于生态复杂性、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论方法的理论生态学 4.基于全球生态安全、区域生态服务和人群生态健康的应用生态学 一、生态与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哲学、 科学、工学和美学;时空凝炼的文化 我们的时代 城市化(人口、产业、景观、文化) 全球化(环境、经济、政治、科学 信息化(生产、生活、流通、教育 生态化(竞生、共生、再生、自生) 生态有三种内涵 -关系 -学问 -文化 生态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纽带 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在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民间泛谈的生态是生命生存、发展、繁 衍、进化所依存的各种必要条件和主客体间相 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关系的四个层面 物理生态(水、土、气、生、矿) 事理生态 生产 流通 消费 还原 调控 智理生态 认知 体制 伦理 信仰 科技 系统生态(时、空、量、构、序) 生态学问 科学与社会的桥梁 1.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一门世界观和方 法论或自然哲学 2.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 统科学 3.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技术 4.人类养心、悦目、怡神、品性的一门自然美 学 生态哲学祸福相倚 台风、沙尘暴、洪水、火灾、水土流失、生 物入侵、病虫害、噪音、污水、温室气体的 正效应 生物多样性、植树造林、鸟语、花香、有机 肥、抗生素、湿地、空调、汽车、温室的负 效应 生态科学格无辨伪 自然生态学博物维生 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 区域、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经世济人 人类生态学同源于经济学 其希腊词根 oikos 和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复兴于人口学与环境 学,繁荣于系统学与工程学。 其研究内容为人与环境关系间各个不同层次 从个人、家庭到地区、国家、全球)的“流”或 过程问题, “网” 或结构问题,以及“ 序” 或功能问 题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和工程学手段。 心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 态工程学、文化生态学、政治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农村生态学、产业生态学 生态工学善事 生态工艺 生态建筑 生态景观 生态设计王如松教授给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的系统生态学高级讲座讲稿摘要,2007.9.20 2 生态美学品味 结构美 功能美 形态美 神态美 生态文化 时间与空间的凝炼 表示人和环境在时空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 脉、肌理、组织和秩序, 包括认知、体制、物 态和心态文化。生态常常作为褒义词用,表示 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理想文化状态, 是“ 生态 关系和谐”这一复合词的简称,如生态城市、 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卫生等, 是约定俗 成后被社会所公认的用语。 生态科学的起源 博物学 进化论 系统论 博物学是对土地、水、空气中任何一种自 然产物(如鸟、兽、鱼、金属、矿物、化石等) , 以及在物质世界中随时出现的现象(如陨 星)等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的描述。 生态学寻根 原始生态学 生存生态学,四大文明古国 ( 整体论)物候学、农学、风水、医学、哲学、兵法;道理、事理、义理、情理; 近代生态学 生物生态学,欧美工业化国家 博物论 林奈; 进化论(达尔文 ;控制 论维纳) 。植物、动物、海洋、湖沼生态学 生态学寻根 现代生态学(发展生态学,东西, 南北)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 生态服务、生态胁迫、生态响应、生态建设; 安全生态、循环经济、和谐社会 未来生态学 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方法学) 科学政治文化;哲学、科学、工学、美学; 生态内涵 桥物 (科学) 善事 (工学) 睿智 (哲学) 怡神 (美学) 50 名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寿命平均 70.8 岁,方 差古代小近代大 bc 500 - ad 1000 7 人 平均 73 岁 ad 1000 - ad 1700 9 人 平均 63 岁 ad 1700 - ad 1800 7 人 平均 70 岁 ad 1800 - ad 1900 11 人 平均 70.4 岁 ad 1900 - ad 2000 16 人 平均 74.7 岁 生态 物竞天择 事共人和 道法自然 开拓竞生 整合共生 循环再生 适应自生 物态谐和 事态祥和 心态平和 世态亲和 生态勘误 和谐而不均衡 开拓而不耗竭 适应而不保守 循环而不回归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的环境, 是有生物网络、有生命活力、有进化过程、有 人类影响的环境,是人类及万物生灵得以生存、 发展、繁衍、进化的必要条件。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生态环境是生命 有机体赖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各种生 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 静态和动态的、物态和事态的、自然和人工的、 双向和网状作用的; 生态环境不同于单一的物理环境,它是生命 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存在所依赖的一种生态关 系, 迄今只在地球表层有限的薄壳中存在。 环境在德国有两类名字 umfeld/umgebung 一般泛指物理环境 umwelt 指人和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马世骏先生 1986 年在解释中国科学院生态 环境研究中心的所名时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不 是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加和而是融合,是传统污 染环境研究向生态系统机理和复合生态关系研 究的升华。他指出生态环境一词中的生态是形容词,环王如松教授给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的系统生态学高级讲座讲稿摘要,2007.9.20 3 境是名词,不是并列的堆砌关系,与生态位 ecological niche一词有些相近,但生态环境一 词更大众化一些,容易被社会和决策部门所接 受,直观上是直接的生存、发展环境,科学上 却是一个多维的直接和间接、有形和无形相辅 相成的生态空间。 生态环境必有生物网络(个体、种群、群 落) 、有空间格局、有生命活力; 生态环境必有生态功能(代谢、繁衍、进 化) ,有时间过程、有自组织能力; 生态环境必有人类或生物影响 生态环境是与特定主体相联系的生态关系 空间, 不等同于自然环境。比如没有人烟和 生物的戈壁沙漠是自然环境, 但不是人类或 绝大多数生物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生态 服务功能所涉及的自然和人类福祉的关系, 不只是自然环境, 也包括了部分社会环境特 别是政策、体制和行为因素。 生态环境的内 涵超越了单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范畴。 人类生态环境是自然界水、土、气、生物、 能源、矿物等生态因子和人类生产、流通、消 费、还原和调控等活动的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